全部

城市工业竞争新排行:苏州深圳争霸,北京增速“开挂”,青岛势头不错…

来源:青报观象山

作者:

2021-11-02 12:39:11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保持工业的竞争优势,对于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生产率提升和结构转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工业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凸显。工业的强弱成为区域经济复苏程度的关键变量。换句话说,当下乃至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业的竞争。那么,目前中国工业的城市格局是何图景,谁又是中国工业第一城?刚刚出炉的城市三季报给出了答案。

近几年来,中国工业第一城的争霸赛在深圳、上海、苏州三个城市间展开激烈角逐。从目前的工业增速来看,喊出“有望迈上4万亿元台阶”的苏州,拿下第一的概率很大。

城市间经济总量你追我赶,无论是排名赶超还是差距的拉大、缩小,都与工业表现息息相关:北京凭借工业增加值38.7%的增幅,把和上海的GDP差距缩小到了1000亿元附近;工业保持高增长的合肥,与同梯队的西安在GDP总量上拉开了数百亿元的差距;曾落后西安两个身位的东莞,已经实现赶超,也是凭借工业的上佳表现。

今年前三季度,宁波、青岛和无锡三城的GDP均突破了万亿大关,成为中国“腰部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城皆为工业强市,相比之下,青岛的工业增速还不够快,结构层次还不够优。但从工业投资势头和发展成效看,青岛重振工业大有可为。

01

三强争霸,苏州进阶

近10年来,中国工业第一城的争霸赛,有三个强有力的选手——深圳、上海和苏州。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上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稳坐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宝座,地位无可撼动。“最强地级市”苏州的崛起多少让上海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早在2013年,苏州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就迈上3万亿,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直到2017年,深圳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强势突破3万亿,才与上海、苏州共同构成中国工业城市的第一梯队,自此展开激烈的争霸赛。

上海

彼时,三城的工业实力很接近。从当年数据来看,上海、苏州和深圳分别为33989.36亿元、31956.21亿元和30702.7亿,谁也没有绝对优势。

2018年、2019年,深圳一路进击,规上工业总产值先后超越苏州和上海,终于问鼎。

但深圳并不能高枕无忧。2020年,苏州工业在疫情下表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上半年数据曾一度超越深圳和上海,短暂地登上霸主宝座。可惜在2020年年终排名上,苏州终不敌深圳和上海,重回第三的位置。

深圳

进入2021年,相似的情节再一次上演。

10月22日,上海发布三季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229.39亿元,同比增长13.3%,两年平均增长5.9%。

10月25日,苏州发布三季报: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53.3亿元,同比增长20.5%,两年平均增长10.8%。

苏州再度实现对上海的逆袭。

至于深圳,从目前公开的数据看,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为12.5%,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4.8%,两年平均增长3.2%,增速远不及苏州。前三季度苏州赶超深圳的概率很大。

苏州

苏州还把全年的目标摆了出来。10月14日,2021中国长三角青商高峰论坛在苏州开幕。开幕式上,时任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致辞称,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今年有望迈上4万亿元的历史性台阶。

今年前三季度,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超3万亿,按照去年第四季度增量10097.31亿元估算,实现目标十拿九稳。这意味着,苏州很可能成为2021年全年的工业“总冠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如果说历史底蕴是苏州的天然丽质,那么工业制造就是苏州的时代亮点。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苏州本身有着扎实的工业底子,又承接了上海制造业外溢,工业实现叠加效应。此次疫情之下,苏州的生物医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迎来机遇实现爆发式增长。

具体看三季报数据,苏州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94.3%。其中主导产业稳健发展,电子、电气机械和器材、汽车、钢铁、化工的产值分别增长12.2%、22.9%、28%、30.4%、31.2%;制造业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1%,其中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分别增长27.1%、24.7%、23.4%、21.1%。

坚定“制造业立市”,一手抓主导稳大局,一手抓新兴求突破,这是苏州工业在后疫情时代实现逆袭的关键。

02

“成”也工业,“败”也工业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然而,人类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变革和发展机遇。当工业抓住变革机遇,重新步入发展轨道时,就变成了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延续恢复性态势,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质量提升都稳步推进,总体发展韧劲持续显现。前三季度,我国工业生产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保持增长,21个增速超过两位数。

大盘子整体向好,区域之间的表现却日渐分化。

观象君盘点已发布数据的19座GDP万亿之城发现,工业增加值同比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速差距很大。一般来说,工业增速的表现与城市GDP的表现相一致,工业恢复好了,城市的“基本盘”也稳住了,经济复苏的态势不会差。

无论GDP还是工业增速,北京前三季度的表现堪称惊艳。

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地区的区域经济、工业、贸易、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工业、贸易、航运城市。长久以来,北京的GDP一直紧随上海之后,差距稳定在2000亿元左右。差距主要来自工业。2020年,上海规上工业增加值9657亿元,北京刚突破4200亿元,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

今年北京突然发力,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7%,两年均值17.7%,增速领衔GDP万亿城市。其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3.3倍,两年平均增长1倍,在全国遥遥领先。这背后,是疫苗产能的持续释放以及加强针的推进。

受益于医药制造业的狂飙突进,北京前三季度的GDP与上海仅相差1114亿元,少于2020年同期的1542亿元,以及2019年同期的2231亿元。也就是说,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在逐步拉近。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今年全年北京很有可能与上海一起跨上4万亿台阶。

凭借2020年的优异表现,合肥跻身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这其中,工业“顶梁柱”作用愈发明显,对GDP贡献率达44.5%。

合肥与京东方、蔚来等制造巨头的创业故事家喻户晓。借助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合肥搭建起产业基础,确立了“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战略发展方向。沿着既定方向,合肥工业厚积薄发,倾心培育的战新产业进入快速爆发期。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3.5%,继续保持省内、省会城市、长三角城市领先,两年平均增长13.8%,分别快于全国、全省7.4和5.3个百分点。主导产业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35.7%,装备制造业、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22.1%和14.4%。

合肥

工业的高速增长推动合肥GDP实现高增长,前三季度,合肥生产总值8206.66亿元,同比增长10.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和0.2个百分点,顺势拉开了与同梯队西安的差距。

2020年,合肥与西安的GDP分别为10045.72亿元、10020.39亿元,差距仅25亿元。但今年截至三季度,合肥已经领先西安568亿元。

前三季度,西安GDP的增速只有5.7%,其“失速”的原因很多,但工业增长“失速”绝对是关键之一。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远低于全国增速。

这样的失误给了对手进位争先的机会。2020年GDP低于西安两个位次、总量低370亿元的东莞,今年前三季度GDP7694.92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1.3%,正是凭借工业的良好表现,实现了对西安的逆转。

03

青岛开启工业复兴路

青岛是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工业始终是立市之基。但是这些年,因为错过了不少跃迁的风口,青岛工业发展的速度慢了,工业在GDP中的占比和贡献率也一路走低。

青岛

为重振工业,2019年,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力促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路子对了,成效显著。今年前三季度,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8.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同时,质也有所提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新动能占比持续提升,工业升级态势明显,产业结构向高端迈进。

当下的投资结构,就是未来的产出结构。2019年,青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4.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6.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7%。正是因为有了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才有了近两年来青岛工业的恢复性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青岛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8.0%,占全市投资比重23.8%,拉动投资增长7.3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66.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成效更为突出,从上半年起始终保持90%以上投资增速,强势拉动全市投资增长。

可见,青岛工业恢复发展的势头还不错。

但在进得慢了也是退的竞争环境下,青岛工业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全国副省级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青岛的排名并不靠前。武汉排在首位,同比增长17.9%,大连(16.1%)、厦门(15.7%)位列二三。青岛的强劲对手宁波(15%)排在第四位,其后依次是沈阳(13%)、杭州(12.7%)、成都(12.3%)、南京(12%)、青岛(11.3%)、广州(10.3%)。

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排位赛中,青岛“跟紧”宁波,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2.71亿元,缩小到22.54亿元;同时,青岛扩大了对追兵无锡的领先优势: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42.1亿元,扩大到281.34亿元。

但在工业增速上,青岛不仅落后于身前的宁波,也不及身后的无锡(16%)。

三城竞争胶着,又同是工业重镇,宁波和无锡在工业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青岛学习借鉴。

宁波

首先坚持科技创新。一座城市拥有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实力的企业,无疑是工业发展的最大内生动力。宁波有45家单项冠军企业,居国内城市首位;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占全国总量的3.82%,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这背后离不开宁波对城市企业不遗余力的培育和引导。近年来,宁波率先开展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加快构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推进“智”造企业整体培育。

其次是打出特色牌。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成员之一,无锡工业特色鲜明,它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经过12年的精耕细作,无锡已成为全球物联网领域的标志性城市,已集聚物联网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突破15万人,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

青岛也将培育自己的内生动力,打造自己的工业特色。日前,《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提出,全力打造五个一流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四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三个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顶层规划已经绘就,工业复兴势头已起,青岛一定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不断扩大优势,用工业互联网撬动青岛工业重塑优势,推动城市再创辉煌。

(作者 长亭)

[责任编辑:王慧]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2-85757799,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2-85757799,诚邀合作伙伴。

接二连三的海洋大会,给青岛带来了什么?

接二连三的海洋大会,给青岛带来了什么?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众多海洋领域高端会议选择在青岛举行:世界海洋科技大会自2019年以来举办地均在青岛;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06
近500名建设者坚守一线,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近500名建设者坚守一线,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十几台大型旋挖钻机轰鸣着向地下掘进;工人们有条不紊地绑扎钢筋……走进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青岛北站东广场项目现场,火热的施工场景一如...[详细]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2023-10-04
青岛:旅游场景上新,“沉浸式”体验人气足

青岛:旅游场景上新,“沉浸式”体验人气足

青岛啤酒博物馆里登上啤酒节的舞台举杯留念、白沙河畔看一场艺术感染力十足的水幕光影秀、世博园里听星空音乐节参与国风游园……“双节”假...[详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2023-10-04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