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青岛这件事上了央视!科技让你脑洞大开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2017-07-16 09:02:07

昨天,“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大咖云集,22个国家的百余名院士及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和投资机构代表共300余人齐聚青岛。科学家们在青岛畅谈了哪些未来高科技?

央视《新闻联播》关注

13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16秒报道了题为《31位海外院士签约青岛服务中国创新》的新闻。

电脑像大脑一样运转

Marwan Jabri(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让机器学习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让电脑像大脑一样运转。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互动和关联越来越重要。目前人工智能是由数据分析驱动的,但是随着计算设备等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给人工智能研究带来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让机器学习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让电脑像大脑一样运转。

90%的癌症可治愈

Austin Robert(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90%的癌症患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可以得到治愈的。”

我们研究进化的动力学模拟各种抗药性,基于基因、基因群组,来研究病理的进化机制,推动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

90%的癌症患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可以得到治愈的。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70%的癌症患者是可以避免的。

向树叶学习如何利用太阳能

杨培东(美国科学院院士)

“我们应该向树叶学习光合作用的转换原理,并提高它的效能。”

美国科学院院士杨培东(资料图)

我们应该向树叶学习,树叶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但树叶的光合作用效能不高,可能连1%都不到,科学家要做的就是学会这个转换原理并提高它的效能。

杨培东利用半导体纳米导线成功研发出“人工树叶”,能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效能达到了8%,为清洁、可持续能源开辟了新天地。

无人驾驶还会远吗?

沈学民(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IEEE研究员)

“无人驾驶将在几年内取得突破。”

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将彻底改变城市交通管理的方式,城市将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现最高效率的车流调度,不仅能减少安全隐患,还能缓解交通压力,实现节能环保。

那么,无人驾驶还会远么?沈学民认为,车和车之间的收发机就可以互交信息,从而组成通讯网络。当下的4G网络无法满足如此庞大数据传输的需求,必须依靠5G网络解决这个问题。随着5G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科技、汽车行业的融合发展,无人驾驶必将在几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每天用数据“观”地球

朱晓香(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青年院士,IEEE高级会员)

“一切皆在数据掌控之中。”

朱晓香院士和团队用120万个点为柏林“画”了一幅3D形象,柏林中心铁路站上的建筑块的有些材料会热胀冷缩,温度变化带来的“微变”尽在数据的掌控中。

“我们在375公里以外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致变化,也就是说,你在北京可以看到柏林的一个细微变化。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发现。”朱晓香说,这是某城市的一个会议中心,那边有一个高尔夫球场,从数据监测可以看到,旁侧的高尔夫球场每年有3厘米的整体移动。对这个建筑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通过技术可以监管建筑的情况,包括一些重要标志性建筑,比如城市地标,再比如青岛的胶州湾大桥,都需要这些技术来进行实时监管。”

人造器官,造福人类

里奥尼德·不拉温(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

“安装一些用物理方法研制的人造器官,就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物理学研究可以提供更精密的仪器,在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举例来说,每年都有很多人出现各种组织、器官障碍或功能丧失,安装一些用物理方法研制的人造器官,就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用血液泵加装电池制作的人造心脏,利用生物高分子材料制作的人造皮肤等,都实现了个性化安装。

气候变暖问题得到解决

埃尔维·勒·特赫(法兰西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

“将未来100年地球温度升高控制在2℃以内。”

未来,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必须得到解决。我们有1400名研究人员和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建立气候模型,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可能,将信息传递给决策者。

温室气体累积性地排放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假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维持现有水平不变,未来地球平均温度仍然可能上升三至七摄氏度,必须通过碳捕捉技术、绿色电网等手段,快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将未来100年地球温度升高控制在2℃以内。

北极风能发电

透纳·尼古拉斯(德国诺贝尔基金会会员)

“未来,或许用北极的风能发电,就能点亮中国家庭的灯。”

未来5-10年,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让气候变暖、产生雾霾,人们需要推广新能源来改变现状,通过绿色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未来,或许用北极的风能发电,就能点亮中国家庭的灯。但如何让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如何利用新能源有效消减雾霾?这些都是要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王慧]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2-85757799,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2-85757799,诚邀合作伙伴。

接二连三的海洋大会,给青岛带来了什么?

接二连三的海洋大会,给青岛带来了什么?

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众多海洋领域高端会议选择在青岛举行:世界海洋科技大会自2019年以来举办地均在青岛;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详细]
青岛日报 2023-10-06
近500名建设者坚守一线,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近500名建设者坚守一线,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十几台大型旋挖钻机轰鸣着向地下掘进;工人们有条不紊地绑扎钢筋……走进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青岛北站东广场项目现场,火热的施工场景一如...[详细]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2023-10-04
青岛:旅游场景上新,“沉浸式”体验人气足

青岛:旅游场景上新,“沉浸式”体验人气足

青岛啤酒博物馆里登上啤酒节的舞台举杯留念、白沙河畔看一场艺术感染力十足的水幕光影秀、世博园里听星空音乐节参与国风游园……“双节”假...[详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2023-10-04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