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青岛创新服务让42万残疾人搭乘“小康幸福快车”

来源:齐鲁网

作者:马庆雯

2018-05-20 13:38:05

齐鲁网青岛5月20日讯 奔向小康,为残疾人创造更美好生活。今年的5月20日是第二十八个全国助残日,“小康”成为这个特殊日子里的关键词。青岛市锻造服务队伍,健全制度保障,为残疾人群体营造温馨港湾;通过在残疾人托养、康复、就业中的诸多创新之举,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残疾人的生存发展环境,逐步形成了以“保障网络化、服务精准化、组织网格化、手段智能化”为主要内容的青岛残疾人工作模式,让残疾人工作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微信图片_20180520112723.jpg

强基育人打造队伍担当

“今后咱们就是亲戚了,有什么困难,您尽管说……”

“这家民营医院招聘办公室文员,做做后勤,我看挺符合你的自身条件的,要不咱试一试,去面试?”

“您认为,让残疾人机构实现良性健康运转,还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

连日来,青岛市各级残联领导带队深入基层、登门入户,当面倾听广大残疾人的心声,了解掌握残疾人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结合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青岛市残联深入开展了“三问三做活动”,即“问家庭状况,做基层知情人;问待遇落实,做政策宣讲人;问困难需求,做帮扶责任人”,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努力推进残疾人奔康进程。

为了激发整个残联系统的创新意识,青岛市残联建立了年度创新项目评选制度。2017年全市创新性残疾人工作达到了31项,基层残疾人工作呈现出“有优势、有特色、有品牌”的新局面。他们还在广大残疾人中广泛开展了“自强与奉献”活动,全市涌现出1370多名自强模范、创业标兵、岗位能手和文化体育人才。

按照中国残联要求,青岛市深入开展了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积极探索专项调查成果的转化运用,以建设全市残疾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配套开发了残疾人求助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了“需求即时发送、困难限时解决、效果定时评估”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按照“三进三问、量身定制”的思路,他们对2万多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个需关爱”行动,建立起“一户一计划、一事一方案”的个性化服务机制,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因此得到有效满足。

基层残疾人组织在精准服务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全市176处残疾人定点服务机构中,有112处采取了政府购买或者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模式,融合社会资金8.7亿元,引进专业服务人员1320多名。积极扶持社会助残组织参与助残活动,全市已培育社会助残组织60多个,助残志愿者达到2万多人。

微信图片_20180520112727.jpg 

创新制度筑牢保障后盾

“没想到摔伤后,不仅有医疗报销,政府给买的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还报销了3000多元,一下子给家里减轻了很大负担。”54岁的李沧区居民张秀柱说。

今年1月24日,先天失明的张秀柱在小区锻炼,上台阶不慎踩空摔倒,导致左髋外伤、股骨颈骨折。住院20天,花了1.7万元,医保报销后,尚需自费8700多元。青岛市残联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保险公司,最终张秀柱获得理赔3650元。

2017年,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作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市办实事项目之一得到全面实施,按照每人每年40元标准,为12万名60周岁以下残疾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其中首次将23312名精神残疾人纳入意外伤害保险范围。这份意外伤害保险,不仅大大增强了残疾人抵御意外伤害风险能力,也是青岛市聚焦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托底补短,共同强化推动完善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制度机制,从政策方面让广大残疾人朋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务实举措之一。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将残疾人事业全面纳入建设宜居幸福创新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局,实施优先率先发展,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宜居幸福创新进程,先后7次将残疾人工作列入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研究决策,将10项重点工作纳入市办实事实施范围。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提水平的原则,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在残疾人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制定出台了26项特惠保障政策。建立了城乡困难残疾人专项生活救助标准与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覆盖残疾人总数达到4.2万人;实施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补贴标准每人每月达到130元;重度贫困残疾人医疗养老保险费政府代缴和提前5年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政策,为全国创造了经验;出台了残疾人考取机动车驾照定额补贴待遇,对规定年限内考取机动车驾驶证的残疾人,一次性补贴2000元,将有2000多名残疾人受益。全市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机制更加完善,在争取优先给予财力投入的工作中,“十二五”期间,全市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达到13.86亿元,其中市本级财力投入7.59亿元,年平均增幅超过14%。

在第二十八次全国助残日前夕,青岛市又出台了《青岛市残疾人教育救助和奖励办法》,下发《关于农村残疾人助残增收基地建设的通知》,提高残疾人教育救助和奖励标准,助力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这些完善残疾人优惠扶持政策正落地生根,织就强大后盾,让42万残疾人权益日益得到保障和提升。

微信图片_20180518165530.jpg 

托养托底让残疾人活得有尊严

即墨区侯西村肢体一级残疾人苗本德30年多年在家卧床,愁闷异常。入住即墨区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后,在医护人员的康复治疗和精心照料下,现在经常坐着轮椅下床活动,还会打打扑克,哼哼小曲了。

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真实反映。“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是残疾人家庭特别是智力、精神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这类人群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让他们“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这不仅是残疾人事业工作者,也是城市领导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作为全国首批“阳光家园”建设示范城市,青岛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全面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形成了以托养机构为骨干,以居家托养为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青岛市聚焦残疾人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等领域,扩大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覆盖面,落实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目前,通过机构托养、社区托管、居家照料三种方式,青岛已累计为1.6万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收到了“托养一人,惠及一家”的效果,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逐步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等残疾人就业特别困难的问题,青岛实施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制定有力的辅助性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探索了企业“庇护性”等多样化辅助性就业模式,先后建成17家运营良好的辅助性就业机构,为500多名智力、精神等残疾人创造了稳定适宜的就业机会。

心会跟爱一起走。“残疾人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管艾宏表示:“我们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共奔小康的征程中,继续满怀爱心做好残疾人工作。与青岛42万残疾人携手同行,将惠及残疾人生活的政策保障网织得更加密实,让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通讯员 迟文武) 


闪电新闻记者 马庆雯 青岛报道

[责任编辑:杨本敬、马庆雯]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2-85757799,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2-85757799,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