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海鲜的前世今生】蛤蜊宝宝的“双城记”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作者:

2017-09-13 13:57:09

开栏的话

开海,对于青岛市民的生活来说,是一件大事。门类丰富的海鲜,是青岛活色生香的城市符号。很难想象,海鲜缺席的市民餐桌,该是多么寂寞。

油煎小黄花、辣炒蛤蜊、蒜蓉扇贝……融入日常生活的海鲜,也是构成青岛爽朗的城市性格的要素之一。品海鲜,知青岛。海鲜经历了什么样的孕育与洗礼,才渐渐馥郁起来,“游”上市民餐桌的呢?从今天开始,本报记者就带你细数青岛人常见的几种海鲜的前世今生。

说起青岛,就不能不提蛤蜊。走在大街小巷,餐馆门前“吃蛤蜊哈啤酒”的广告语随处可见。可你知道蛤蜊宝宝是怎么一点点长大,走上市民餐桌的吗?

原来,最早的蛤蜊宝宝是浮游生物,呈白色的小点悬浮在水层中随水流移动,个体很小,用肉眼刚刚能分辨出来,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其身体构造。这时候的蛤蜊宝宝被养殖户们称为“蛤蜊苗”,喜欢南方的水质和水温。

显微镜下蛤仔的受精卵。

显微镜下的浮游期的幼苗。

每年11月份,南方的养殖户们便开始播种蛤蜊苗了。在苗种培育基地,蛤蜊宝宝们被悉心呵护,10到15天左右,便长出新壳,开始匍匐生活。此时的蛤蜊宝宝体型小、壳薄,直到长成米粒大小时,体色仍然呈现出透明色或白色,被养殖户称为“白苗”,10多万粒蛤蜊苗才有一斤重。白苗一般采收期为每年的12月到次年1月期间,混合着泥沙的蛤蜊苗经过船上机器的清洗分离后,被装袋运往广西、闽南以及福建沿海的养殖户进行滩涂养殖。

每年11月份,南方的养殖户们便开始播种这样的蛤蜊苗。

蛤蜊宝宝们在广西、闽南以及福建沿海舒适的生长环境中呆到3、4月份之后,体形慢慢变大,个头跟大米粒接近,3000-5000粒蛤蜊就有一斤重,壳也由薄变厚,由白变灰,被称作“灰苗”,又称“中苗”。中苗就可运到山东、江苏等北方地区养殖,红岛蛤蜊苗多来自福建莆田,买回来的蛤蜊苗被养殖户们撒到红岛的滩涂当中,只等长大。

6、7月份的蛤蜊幼苗。

 

9-10月份的蛤蜊。

经过一年的成长,灰苗变成了少年蛤蜊。成长时间达到一年的蛤蜊被称为“新生”,肉质鲜美,皮薄肉肥,180-200粒左右的蛤蜊有一斤重。成长两年的蛤蜊被称为“老生”,个体大,一斤只能称40-60粒,此时蛤蜊皮较厚,肉质较肥,味道鲜美。在捕捞蛤蜊时,养殖户用所谓的“老牛网”将蛤蜊从滩地中捞上,并用自行配置的泥浆淘洗蛤蜊,以分离出没肉的蛤蜊皮。

据了解,随着蛤蜊需求的逐渐增大,青岛天然生长的蛤蜊苗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每年都有养殖户专门从南方等地大批量购买蛤蜊苗,运回本地区进行放养增殖。福建莆田是我国蛤蜊育苗基地,全国90%的蛤蜊苗都来自莆田,只是因生长水质、滩地环境不同,被运往各地养殖的蛤蜊才有大小、食用口味的不同。红岛地处胶州湾东北部,滩涂面积广阔,陆源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周边海域水质优良,养出的蛤蜊壳薄肉鲜,十分美味。(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余瑞新 资料图片由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王春令]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2-85757799,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2-85757799,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